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有關ESG,政府目前首先向業界宣導政令,何時會針對一般民眾或消費者加強宣導?

Q:有關ESG,政府目前首先向業界宣導政令,何時會針對一般民眾或消費者加強宣導?建設業者在碳排放佔37%,平均近40%,佔比最大,若建築業有意願往此方向改善,成本勢必會增加,而消費者是否願意花費較高的金額購買ESG產品、是否認為值得,因此政府部門應告訴消費者為何要推動ESG,再者,生產端與消費者端因生產成本增加,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衝突如何突破?例如專家學者提及可將太陽能綠電運用至工地,但其電容量僅能使用2至3小時,無法支應工地一整天的運作,須開車去更換電池,在運輸過程又增加碳排放,因此太陽能綠電在工地如何運用?

 

A:淨零碳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目前也推動一段時間了,歐盟針對平衡成本提出碳稅及碳權,推動ESG雖會花費較高的成本,但未推動的成本不見得比較低,因為有碳稅,成本甚至可能會比推動者較高,藉此提升大家推動ESG的意願。達到淨零碳排的時間之所以設定於2050年,其一是考量技術問題,希望透過不斷研發使推動ESG成本降低,二是逐漸改善其不方便性,所以目前仍需要時間去克服各種技術上問題。另外,國發會特別成立轉型正義組,在推動淨零碳排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某些人的不利益,政府及相關部門於推動的過程中,必須降低這些受衝擊的人其不利益的部分。像電池的技術還在發展當中,充電後使用的時間如何延長,工研院及中研院也提出未來不只是電池,其至是研發氫能電池來克服這些問題,所以是漸進式的推動。

有幾個引力可以消除推動上遇到的問題,第一,以高力國際公司為例,因完成E與S的改造,符合最先端ESG報告的標準,可將租金提高20-30%,收入增加得到回饋,第二,以私人來說,最近在臺北的金融研討會有提到一個概念,將來物件要融資,利率降低、融資提高,須提供產權證明及由建設公司提供之ESG報告書,由此可知,大中小企業是環環相扣,有供需連接問題,建設公司需要求原料端,如水泥、石砂…採用綠色材料,製造過程需減碳,不僅兼顧上游企業,末端的產品(房子)出售不只販售坪數、地權,還要包含ESG報告書。因此在實質面,預測及呼籲金融機構,如瑞士的再保機構已經釋放出訊息,把訂單給各金控公司,而金控公司會給建設公司額度大的融資優待,綠色金融則是關鍵。